close

Honda NT1100開箱.試駕.選配.解析-封面.jpg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embed/X9dVlG_m0VA

上次拍過Africa Twin的影片大家的反應還不錯,今天找它的兄弟車NT1100來拍開箱試駕,今天的影片內容會針對這款車做完整的介紹,包括它的三箱、操控特性,會去台七和快速道路小跑一下,邊跑邊介紹這台車的規格數據,騎乘特性和試駕心得,以及選配件的解析

時間軸

00:23 開場

02:11 歷史沿革&掛箱車款

03:44 騎乘特性

04:55 HWAK 11

06:55 規格數據

10:42 側箱操作

11:26 掛箱休旅車上下車方式

14:06 心得

20:52 選配部分

22:35 角板山環境介紹

23:59 大溪回程軼事

24:48 油耗紀錄

已經有很多車媒介紹過它的歷史沿革,說是NT700V的後繼車種(動態照片),說實在這款車在台灣沒聽說過

Honda NT700V紅色三箱.jpg

比較有印象的是以前看過PC800這款台車,也是主打歐美大陸市場

Honda-PC800.jpg

Honda-PC800-Pacific-Coast.jpg

Honda-PC800-Pacific-Coast-rear-3_4-trunk-open.jpg

另外在雙箱休旅這塊,INTEGRA, NC750S/X, XADV, Forza 750都可以掛雙箱或3箱

Integra三箱.jpg

Integra三箱-2.jpg

NC750S.jpg

NC750X.jpg

NC750X-1.jpg

XADV-1.jpg

那之前大排量的車有Pan Europe STX1300/ST1300

STX1300.jpg

STX1300-1.jpg

VFR1200

VFR1200.jpg

VFR1200-1.jpg

VFR1200-2.jpg

CTX1300算是比較後來的車款

CTX1300.jpg

CTX1300-1.jpg

上次一起跑新中橫的阿明哥就是騎這台,那這台還有加入TCS和音響

IMG_20230214_095357.jpg

IMG_20230214_095634_1.jpg

只不過世界各國環保法規的關係,慢慢往排放更乾淨、更省油、更輕量化的引擎系統去發展。 以前我就很喜歡這種休旅款車種,但是之前試騎過都覺得太笨重了,純欣賞卻不會想買它,那這款NT1100相對起算在旅跑或多功能車裡面算是靈活,所以試駕回去後還真的有點心動想入手一台。 NT1100它的這顆1084CC水冷並列雙缸引擎最早是安裝在Africa Twin非洲雙,市場反應不錯,切入多功能車、有越野需求、長途旅行的市場

S__229646345.jpg

接著也裝在Rebel 1100上面,攻佔美式機車的自由奔放

Rebel 1100.jpg

再來就是NT1100,這款比較定位在純公路旅行,接近街車的風格,又兼顧長途旅行掛箱

821315.jpg

日本當地更推出子彈頭復古街車HAWK 1100

Hwak 1100.png

Hwak 1100-1.png

NT1100主打長途旅行,但採用較高的底盤結構,有點跨界休旅的風格,比傳統休旅車更輕量化的車身,更具運動性的操控性,稍微前傾確保有舒適的騎姿,可旅可跑但又和傳統旅跑不同的定位

規格數據

長2240寬865高1525 mm 座高 82公分(前端有收窄)

最低離地高175mm

油箱容量20.4公升

軸距:1535mm (和NC750相同)比Forza和XADV的1580和1590短

裝備重量248kg

引擎型式:水冷並列雙汽缸

變速檔位:6速DCT, D模式 S模式(123) 手排/自排切換

最大馬力97.8HP/7500rpm(歐規102HP)

最大扭力10.5kg-m/6000rpm(歐規10.6kg-m/6250rpm)

排氣量1084CC

前懸吊 Showa 43mm SFF-BP 倒立式前叉 預載可調

後懸吊 Showa 掛瓶中置Pro-Link單槍多連桿 預載可調

前輪尺寸 120/70 ZR17

後輪尺寸 180/55 ZR17

煞車系統 前310mm雙浮動碟 對向四活塞輻射卡鉗

               後256mm 單固定碟 單向活塞卡鉗

風鏡:免工具五段可調

※夏天即使高速路段,使用最低段也有很好的空力導流效果、高段對應身高較高、寒流、雨天時使用

電控:5種騎乘模式(TOUR、URBAN、RAIN、User 1、User 2)、ABS、定速、加溫握把,動力輸出(油門靈敏度)、引擎煞車、循跡可調整

※ Tour雙載,有載人或行李滿載時使用

Uran各種狀況全方位使用

Rain雨天或濕滑路面

User 1、User 2可自由定義

P=Power動力輸出

EB=Engine Break引擎煞車

T=HSTC 循跡控制、循跡防滑

儀表:6.5"全彩觸控螢幕+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功能

6.5吋全彩TFT觸控螢幕.jpg

Honda-NT1100-2022-97.jpg

傳動方式 鏈條 這款車雖然掛了三箱,但是車身並不會變得太過寬大,基本上車把手可以過,後箱就可以過,從市區行駛的影片可以看得出來 市區穿行.jpg

這台的座高是820,再加上掛雙側箱的關係,所以它上下車的方式比較不一樣,一般的重機我們都是直接跨過去,但有掛側箱的車這樣做很容易踢到側箱,造成刮痕,所以我們是像踏階梯一樣,先踩左腳踏站上去,右腳彎向外踩到右側腳踏上,再坐下去,下車的時候一樣,收右腳,記得保持向外彎,以免踢到刮傷側箱,最後像下樓梯一樣下來。

上下車動態.jpg

上下車動態-1.jpg

這款車是光感應頭燈,平常點亮的是日行燈

正面-(側箱與把手同寬).jpg

天黑或進隧道會自動點亮大燈

正面+大燈.jpg

車身加入了許多空力設計,車頭尖尖的有很好的破風效果

正面-(側箱與把手同寬).jpg

風鏡兩側各有一個小翅膀,高速時可切開氣流,避免手部的撞風效應

風鏡小翅膀.jpg

大燈下方兩側的倒風調,高速時會形成特定方向的氣流,減少腿部的風壓

上導流翼.jpg

水箱下方左右兩側還有導流板,對應小腿、腳踝的位置

腿部擾流板.jpg

車身在膝蓋前方也有導流條,減少腿部的撞風效應

膝蓋擋風.jpg

引擎下半部採半開放式構造,增加空氣的對流和散熱,也避免之前全包覆車款,久了裡面的線材接點老化,降低線材的衰退老化速度,提升妥善率

Honda-NT1100-2022-9.jpg

不少NT1100的車友會直接在前土除加裝延長片,這樣可以有效改善雨水亂噴的問題,也降低飛石噴打到散熱水箱的機率,那你們勒,是加裝土除延長片還是水箱護網?

前土除延伸片.jpg

前土除延伸片-1.jpg

前土除延伸片-2.jpg

我個人覺得這種大燈有延續XADV的風格,但又揉合了更多旅跑的味道進去,沒那麼多粗曠銳利的摺線,但實際騎乘卻又有多功能車的靈活性和吸震能力,過彎媲美XADV,但避震器的吸震能力優於XADV,快要接近CRF1100非洲雙了,非洲雙的前21吋後18吋鋼絲框,對路面坑洞不平的處理能力更上一層,後輪一樣預載有快速調整旋鈕

HONDA-NT1100-左側.jpg

車頭和風鏡的空力設計得宜,在66快速道路高速行駛時,風鏡在最低的狀態下,胸口和雙手並無明顯的撞風,包括手部的導流小翅膀、膝部上半的導流板、整流罩、小腿也有導流板,所以就算騎快速道路,全身上下也不會有明顯的撞風感 不過低速行駛的時候,膝蓋會有明顯的熱氣,還好並非仿賽跑車那種高溫熱氣,給大家參考一下。

手煞車位置和非洲雙不同,剛好會擋住啟動和入檔,和XADV/Forza 750的機構相同

右把手開關.jpg

試乘心得 剛拿到車的時候我是先用D檔適應,在速度60以下電腦幾乎控制在2千轉以下,或是超過2千沒多久就升檔了,省油取向,這時候大雙缸獨特的鼓動感會比較明顯一點,進入山路後我習慣切成手排模式,動力上和轉速延伸性會更優, 原廠管的聲浪依舊偏安靜,由於重心和NC系列很接近,所以很快就上手了,在山路過彎時發現比我之前的NC750S更好壓車,懸吊更軟更舒適,但過彎穩定度反而更高,真是厲害。

NT1100壓車過彎.jpg

切到S模式換檔時機會延後換檔時機,我發現S1模式會更符合我的使用習慣,如果遇到動力需求不高,轉速又偏高時就直接強制升檔 隨著過彎次數增加,發現這台的靈活性還不錯,休旅風格中算是相當靈活的車身,但又感覺不到過重的車身,雙側箱的寬度大約和把手寬度同寬,判斷能否過去只要看把手能不能過就知道了

正面+大燈.jpg

座高比非洲雙略低1公分,但是基於舒適取向,座墊前方較寬,大腿內側會被稍微撐開,所以置腳性要比非洲雙再多踮一些,但以我的身高162來說還不至於有壓力,NC系列的座墊相比還是有收窄一些

821317座高.jpg

821318座高.jpg

把手開關可能是因為功能很多的關係,定速按鈕我要放掉油門才按得到,手掌不夠大

右把手開關 - 放大.jpg

 

至於左手最常用的手動升降檔倒是沒太大問題,只是喇叭位置要多練習才能一發入魂

左把手開關-1.jpg

個人覺得比較特殊的是現在新款車的側箱寬度都剛好和車把手寬度相同,所以靈活性提升很多,所以在過彎壓車以及市區行駛的時候不會感覺到太多負擔,但是可攜帶的行李空間又提升很多。 台灣本田這邊3箱裝到好的價格是8萬多,目前從網路上查到歐洲3箱的價格是1728歐元,運費、關稅和安裝費另計

側後去背-1.png

套裝組包含側箱上下支架、飾板、One Key鎖頭、手提內袋,左右側箱和後箱

側箱支架.jpg One Key system.png 側後去背.png

國人好像不喜歡買它的內袋,所以台灣本田的雙箱/三箱套組,內袋是另外算,和國外不同

側箱內袋.jpg

側箱打開.jpg

側後去背-1.png

另外原廠針對這款車還有出比較柔軟的舒適型座墊,看歐洲車友的影片非常推薦舒適坐墊,用過都說讚不絕口,前座墊135歐元,後座墊100歐元,也有後箱的舒適靠墊

舒適坐墊前座.jpg

舒適坐墊後座.jpg

今天從桃園藝文特區到復興鄉角板山停車場,再到羅浮,回程走66下中壢交流道回來,全程大約100公里,出發的時候我去加油站把油加滿,回程的時候少了2格油,所以還車前再把油加滿,這次加了115元,3.8公升,所以油耗大約26公里/公升,以公升級來說算時蠻漂亮的數字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embed/X9dVlG_m0VA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than黃 的頭像
    nathan黃

    Nathan黃 工作室

    nathan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